勿忘那美丽的海参崴

勿忘那美丽的海参崴

你可知“符拉迪沃”不是我真名,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海参崴。愿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海参崴是太平洋西岸的世界名城,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第二大城市,是天然的不冻港,也是俄罗斯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港口城市。它濒临日本海,控制鄂霍茨克海,是重要的军事要地,闻名世界的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设在这里。海参崴是一个扼太平洋之喉的军事要塞,是俄罗斯东方的海上大门,战略地位至关重要。
如今“海参崴”只是中国人的叫法,它正式的名称是“符拉迪沃斯托克”(音译),俄文本意是“征服东方”(中华百年屈辱)。1860年,沙俄借调停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功”,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海参崴在内的40余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让给了俄罗斯。

此后,海参崴被俄国人誉为“远东第一不冻港”、“俄罗斯帝国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直到今天,俄罗斯人都普遍使用“征服东方”那个剌激中国人神经的名字。七年前的今天,我来到被称为“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这片土地上,大声喊道:“你的名字叫海参崴!”

当时我去了海参崴金角湾军港参观,岸边竖立着1860纪念碑,中间一根不锈钢柱指向蓝天,像船的桅杆;地面放着一块铸有“1860”数字的铁板;碑两边各有一个黑色大铁锚,好像要把俄罗斯人的统治牢牢地锚固在这里。这座碑无非是想证明1860年沙俄军队乘坐“满洲号”战舰在此登陆,从此霸占了海参崴。这座纪念碑和这座城市的名称一样,时刻昭示着俄罗斯统治者贪婪的梦想。

在金角湾军港西侧100米,就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东起点。正是这条大铁路改变了近代远东的历史,也对当时的中国乃至后世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由于沙俄要实施蚕食亚洲的“黄俄罗斯计划”,因此这条铁路在俄国的侵略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

苏联解体后,很多城市的列宁像都被拆除,而海参崴之所以没有推倒列宁像,主要是因为列宁1922年11月在莫斯科苏维埃全会上说过这样一句话:“海参崴虽然离我们很遥远,但它是永远属于我们的。”这段话就刻在海参崴邮电大楼侧面的墙上,今天我们依然能够看到。

只有在阿尔谢涅夫博物馆中,还陈列着两块著名的明代永宁寺汉字石碑,刻着《敕修奴儿干永宁寺》和《重修永宁寺记》碑记,阳面用汉文,阴面用女真文和蒙古文,侧面用汉、蒙、藏、女真文记述了奴儿干都司的设置经过和管辖范围,这是明朝在黑龙江下游地区(包括海参崴在内)有效行使主权的历史见证。海参崴在唐代属率宾府辖地;清初属宁古塔副都统,后划归珲春副都统管辖。 1937年斯大林搞大清洗前,海参崴居民中还有30%是中国人。大清洗使海参崴的汉族人、满族人几乎全部被杀或强制迁移,还把中国人聚集的中国街改名为海洋大街。走在被当地人称为“百万街”的当年中国街上,我似乎感受到了那遥远的历史回声,仿佛听到了我父老乡亲无助的悲怆哭喊……

在2002年7月归来的途中,车窗外再现出来时那无边的美景,我的思绪也像这原野一样连绵起伏。然而,现在这里毕竟已不属于我们。历史已经进入了和解、宽容与大度的时代,和平发展与互通有无代替了战争与隔阂。望着这从视野中渐渐退去的秀美山川,我忽然觉得她已经是那样遥远而又陌生了……

苏联解体后,很多城市的列宁像都被拆除,而海参崴之所以没有推倒列宁像,主要是因为列宁1922年11月在莫斯科苏维埃全会上说过这样一句话:“海参崴虽然离我们很遥远,但它是永远属于我们的。”这段话就刻在海参崴邮电大楼侧面的墙上,今天我们依然能够看到。

如今藏南地区已经被印度占领了47年,我希望有生之年能到那美丽富饶的藏南旅游,领略一下丹巴河谷的炫丽风光,感受一下达旺(藏传佛教发源地)的施教。希望美丽的藏南不要像祖国弃儿“海参崴”那样,成为中华永远的痛!

勿忘那美丽的海参崴

海参崴,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来自满语,意为“海边的小渔村”,1860年之前本为中国清朝吉林辖地。
在台湾地区的中国地图上海参崴是正式名称,而在中国大陆地图上这个城市的正式标注则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是对俄文名字的音译,但仍然用括号标注了海参崴的中文地名。
海参崴在元代称“永明城”, 唐代渤海国时期属率宾府辖地。海参崴附近的波谢特湾,为元朝东北边区的对外贸易海港。元朝为加强同东海诸族的联系,开辟了西祥州至滨海永明城的东南驿道。1858年(清咸丰八年)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签订后,沙俄便迫不及待地把侵略魔爪伸向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1860年6月(清咸丰十年五月),沙俄军队悍然占领中国重要的港口海参崴,并将海参崴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控制东方”,作为在远东进一步扩张的基地。同年11月,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失去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约40万平方公里的吉林领土,海参崴也被划入俄国版图。俄国十月革命后,逐步发展成为有数十万人口的海滨城市,并建成军港。
海参崴,临近日本海水域在对马暖流前缘和西部利曼寒流前缘,冬季结冰期长达100~110天(12月上旬至翌年3月中下旬),借助破冰船可通航。面积700平方公里,是太平洋岸畔的世界名城,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第二大城市。它濒临日本海,控制鄂霍茨克海(中国称北海),是重要的军事要地,闻名世界的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和第23空军的司令部设在这里。
海参崴是交通要塞,海陆空运输都很发达,距中国珲春市180公里。有直达莫斯科的铁路线,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海参崴是海员城、渔业城、商业城,市内有海洋渔业集团公司、船舶制造厂、工具厂、肉联厂、糖果厂、牛奶厂等。海参崴又是文化城市,市内有远东大学、工艺大学、海军学校、综合技术学校、医科大学、艺术学院等。 被称为世界十二大奇迹之一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就在这里,它全长9288公里,是联接欧亚文明的纽带。
根据200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海参崴约有591,800人。
斯大林统治期间,城内的几十万中国满族、汉族几乎全被杀或强制迁移,后迁至的朝鲜人也被全部迁走。
1958年至1991年间,苏联当局规定只有苏联人方可到访该城市及居住,而且需从当局取得许可证方可进入。在苏联把此城完全对外封锁前,该地有不少中国人及朝鲜人居住。
当年满清王朝出卖海参崴,激起了国人的愤怒。许多人尤其是居住在海参崴的中国同胞不但痛恨沙俄,从此也开始痛恨满清王朝。但从此,他们只能做沙俄的臣民。
历史上海参崴曾自唐、辽、金起,这里已渐见人民活动。元时称为永明城。清时该地被划为吉林将军的领地内。
符拉迪沃斯托克在1860年前属中国领土,中国传统名为“海参崴”,当地人称“崴子”(意为港湾),因盛产海参而得名。
自17世纪中期,沙俄皇朝伺机东侵,寻求在远东地区开拓港口。清康熙年间清政府和沙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明确订明海参崴所在地区属清朝,清朝中后期国势日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58年清政府和沙俄签订不平等的《瑷珲条约》,规定包括海参崴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为中俄共管。1860年俄国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清政府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其中包括海参崴。[2]随后其成为沙俄在远东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不过由于距离俄国本部太远,所以该地的发展缓慢, 1872年俄罗斯在此建设军港,将太平洋舰队驻地从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迁于此。1875年设镇。从1880年起升格为市,1888年成为俄国滨海省行政中心。在1891年西伯利亚铁路开通至此,亦开始有海运路线由其往返日本神户、长崎及中国上海等地。
1903年起莫斯科至符拉迪沃斯托克直达铁路线建成后,城市发展迅速,成为俄罗斯在远东的重要城市和港口。苏联解体前,它是苏联俄罗斯联邦滨海边疆区首府。苏联解体后,仍是俄罗斯联邦滨海边疆首府,远东第二大城市。

勿忘那美丽的海参崴

1904年至1905年间日俄战争中,其曾被日本海军派遣的分遣舰队突袭。由于俄军巡洋舰队坚守,使日本海军转移攻击目标。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由于苏联国内战争的混乱情况,反共产党的势力在此和俄国远东地区渗入。当中包括一些外来势力如英国、美国和日本,日英联军在1918年4月借口当地有日资设施被袭,进驻金角湾和此城,1920年远东滨海地区建立“远东共和国”,持续至1922年由苏联收复。
1930年代开始,此城成为苏联流放政治犯的主要地点,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先后囚禁在这里的包括苏联和日本的战俘。
1954年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到临此城,并表示其可以跟美国的旧金山相比,亦奠定了其作为苏联远东地区最重点的发展城市之地位。[3]
海参崴地位是根据1949年毛与斯大林签署的同盟条约确定下来的。当时,苏联也非常需要这一不冻港。
鸦片战争后,在1856年清政府和俄罗斯签订不平等的《瑷珲条约》,规定包括海参崴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为中俄共管。4年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与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第一条 中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划归俄国。海参崴在乌苏里江以东,共管因此被取消。清政府割让了吉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和海参崴在内的约40万平方公里的俄占海参崴米的领土。1991年,在收回无望的情况下,同时也为了缓和外部形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苏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于中苏国界东段的协定》,正式承认符拉迪沃斯托克为苏联领土。

 

原创文章,作者:蓝洛水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lanluo.cn/1700

(4)
蓝洛水深的头像蓝洛水深管理员
上一篇 2013年6月29日 上午12:44
下一篇 2013年7月15日 下午1:2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QQ
联系QQ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